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先贤刘智及金陵学派思想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16-11-08 22:01:53   作者:金强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 2016年7月23日至24日,“中国伊斯兰教传承与发展——先贤刘智及金陵学派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净觉...

2016年723日至24日,“中国伊斯兰教传承与发展——先贤刘智及金陵学派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净觉寺召开。

一、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纪念先贤刘智,弘扬伊斯兰教中正思想,传承金陵学派伊斯兰教中国化传统,展现当代爱国爱教精神”,会议由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和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主办,南京伊斯兰教协会承办。参加研讨会的主要领导有:南京市民宗局局长李兰,国家宗教三司何春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达庆利,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张广林,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伍贻业、江苏省宗教局宗教一处处长李华廷、南京市民宗局副巡视员曲学云等。

结合当下形势对刘智精神和金陵学派进行研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会议会期两天,日程安排紧凑,学术气氛浓郁,共收到参会论文52(论文集收录49篇,现场提交3篇)70余位代表参会,论文围绕六个议题展开,重点议题为刘智伊斯兰哲学思想及身世生平研究、金陵学派及相关代表人物研究、回儒对话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研究等。

综合52篇论文来看,从论文的研究目的来看,既有探索性研究,也有叙述性(描述性)研究,还有因果性(解释性)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从研究的性质来看,有定性研究和小比例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较为普遍。从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来看,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传播学、语言学、诠释学等多学科。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跨学科法等,文献法是主要方法。具体的研究类型包括了历史研究、文本研究、比较研究、田野研究(实地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和政策研究等,主要侧重于历史研究和文本研究。

    会议上,与会代表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主席719日在宁夏银川与宁夏伊斯兰教人士交流时的讲话,尤其是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伊斯兰教界人士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更多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号召,并就落实好全国宗教会议精神,既念好古兰经,又念好致富经,为国家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等方面做了深入讨论。

23日晚,博联社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晓霖教授为与会学者及部分南京市民做了《当代中东恐怖主义流变——“基地”组织到“伊斯兰国武装”》的学术报告,深入剖析了“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东乱局根源以及“恐怖主义”定性、划分及危害等问题。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贯彻中央近期相关重要会议精神,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术思想,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创新工作思路的一次积极尝试,旨在促进相关学者对于伊斯兰中道思想的共识,并激发相关研究学者为中国伊斯兰教更多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献计献策。

    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和代表既有少数民族学者,也有汉族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并来自多类单位,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宁夏社科院、河南社科院的研究员,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的教授,还有来自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南京伊斯兰教协会、镇江伊斯兰教协会等宗教教学机构和团体组织的代表。此外,还有来自甘肃临潭伊斯兰教西道堂、南京郑和研究会、《回族研究》、江苏省菱塘回族乡、端庄书院等组织机构的代表。

    截至8月1日,已有人民网、中国网、东方网、凤凰网、搜狐、网易等国内十余家主流媒体,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局官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网、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官网等民族宗教类网站,中穆网、穆斯林在线、中国穆斯林食品网、天穆网等穆斯林媒体报道或转载了该会议消息。

二、会议发言要点     

    此次会议提交了52篇论文,共有47人在会上交流了自己的观点,王伏平、刘伟、穆可发、马效佩、杨晓春、马在渊五位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但因故未能参会。以下要点梳理仅针对会上做发言的论文,且按发言的先后顺序一一梳理,会上发言但未提交论文者只列了姓名。    

    (一)针对“金陵学派对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影响”,召开了上下半场两场。第一组由马平研究员主持,丁俊教授点评,主题为“金陵学派对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影响(上)”,发言人依次为:高占福、金贵、姚继德、李伟、张崇宁、伍贻业(会上发言,未提交论文)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教授的论文《从<天方典礼>展示的“以儒诠经”思想——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全文重点介绍了《天方典礼》所表述的基本宗教原则以及汉文表达方式,认为《天方典礼》是一个赢得了回族穆斯林社会广泛尊重的“汉克塔布”,为穆斯林认主立身提供了明确的指南,并借用了儒家学说来阐扬正道,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开创精神。

     宁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金贵副研究员的论文《试析王岱舆的伦理道德观》,从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伦理道德上的比较出发,重点探讨了王岱舆的伦理道德观,如“孝”以获得真主的“搭救”为要“忠君”是回族穆斯林们的当然行为“仁”的抱负在于证明“真主的仁爱”“三纲”“五伦”的认同在于融入主流社会“克己”“恕人”以“归真入道”为目的等。文章认为王岱舆坚持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互动,并突破了一般宗教人士的视野,并自信于和坚持穆斯林知识分子立场。认为“孝”以获得真主的“搭救”为要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继德教授的论文题目为《云南学派与金陵学派》,主要讲述了马注与金陵学派经师的交往以及云南刊刻的金陵学派著作,云南学派对金陵学派经师著作进行纂辑刊刻的主要有马复初、马如龙、马联元等。该文认为,中国回族伊斯兰社会的三大教育中心与四大学派的形成,标志着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基本完成,同时该文还展示了云南清末纂译刊印的金陵学派学者的部分著作图片。文章从两大学派代表经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云南学派对金陵学派“汉克塔布”学术传统的继承发展、典籍刊行及使用情况,进行扼要之梳理,以展示彼此之间的渊源关系。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李伟参事、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吴丹的论文《诠释学视域下清代回族学者刘智的汉译经典解读》,认为回族学者刘智在其著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中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概念、术语、命题、思想加以改造,使之与伊斯兰精神相融合,从而建构回族的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我们如何利用中国的诠释传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系统尤具有视角和方法的启示。同时,在诠释学视域下,重新解读刘智的经典著作亦能有许多新意。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研究生张崇宁的论文为《试论马邻翼<伊斯兰教概论>对“金陵学派”的继承与发展》,从民国时期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发展入手,以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为例,从一个侧面窥探民国时期汉文译著对“金陵学派”的继承与发展。在分析《伊斯兰教概论》文本的基础上,指出其在思想内容与论证方法上对刘智《天方典礼》的继承及根据时代特征所作的调整与发展,并对金陵学派及汉文译著活动的当代价值及启示做了探讨。

    (二)第二组由华涛教授主持,沙宗平副教授点评,主题为“金陵学派对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影响(下)”,发言人依次为:仇王军、杨桂萍、韩中义、马超、孙俊萍、马景。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仇王军副教授的论文题为《由佛入伊:清代诗人俞楷个人信仰的转变》,文章认为清代诗人俞楷和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刘智交往密切,曾为刘智的《天方性理》《五功释义》撰写序言,点订刘智《天方典礼》前三卷,据此一些学者由此认为俞楷是回族,乃至俞楷所在的江苏泰州俞氏家族是回族。论文认为,在个人志趣上,俞楷曾对佛教非常感兴趣,精通佛教;俞楷所作的诗文反映了俞楷及其家人信仰佛教;俞楷的原有信仰是佛教,俞楷的信仰经历了一个由佛教到伊斯兰教的变化过程;俞楷受刘智的影响而改信了伊斯兰教,俞楷的家庭和刘智的家庭之间可能存在姻亲关系。俞楷信仰上由佛入伊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思想对非穆斯林知识分子的影响,也表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一种互动。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杨桂萍教授和研究生王伟的论文题目为《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比较哲学视域下的“理”和“性”》,论文认为回儒集大成者刘智运用儒学的概念术语来阐述伊斯兰思想,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形态。论文以刘智《天方性理》为立足点,探讨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理”和“性”在伊斯兰思想中的来源,并与儒家有关性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刘智在何种程度上使用了儒学的概念。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韩中义教授的论文题为《刘智精神与文化再理解》,论文主要论及为什么是刘智谁在关注刘智学习刘智什么三个议题, 核心观点为刘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著述来表达“道不同理则同”的主张,即将伊斯兰文化纳入到儒释道相提并论的体系中。南京的交通便捷性和文化多样性,也需要有穆斯林学者站出来向有志于了解伊斯兰文化的人士做说明,刘智就是这样的文化大使,并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文章最后认为应该用宽容的视野看待不同的文化,并学会用欣赏的态度理解不同的文化,最终用合适的方式来传扬自己的文化,这便是对刘智精神的最大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马超的论文《经学大师舍蕴善若干问题考述》,认为舍蕴善是清初杰出的伊斯兰经学大师,其在经堂教育、汉文译著、遵经改俗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结合河南襄城县有关舍蕴善的遗迹、传述及家族经学传承等材料,对舍蕴善的若干基本历史问题予以考述,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谬误,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舍蕴善的生平史实、经学地位和历史影响。

宁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孙俊萍研究员的论文题为《刘智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理论创新原因探讨》,论文认为刘智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理论是一种创新性理论,代表了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高水平,并为中伊文明实现强强联合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内容和实践基础,文章结合刘智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从知识向度、价值向度和思维向度三个视角,探讨了其思想理论创新的原因。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景副研究员的论文题为《金陵学人金天柱研究的几个问题》,认为南京著名的穆斯林学人金天柱,作为翰林院四译馆序班,继承了金陵学人王岱舆、刘智等人的思想,撰写了《清真释疑》,向外界就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教理、礼俗做了全面的阐释和说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认为学术界已经对金天柱及代表作有深入的研究,然而始终存在缺憾。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金天柱的生平事略、思想主张等做了补充性探讨,拓宽了对金陵学人的研究。

    (三)第三组由杨桂萍教授主持,金强副教授点评,主题为“先贤刘智思想研究”,发言人依次为:周燮藩、敏承喜、王希、马正峰。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燮藩研究员的论文题目为重新认识和全面评价刘智的历史地位》,文章认为至今学界仍未对刘智作出全面评价的一致结论,并从发现的1944年马明仁所写的《撰集中华清真道统论》一文展开论述,认为西道堂对于刘智的评价值得关注,尤其是引述马明仁对于刘智的评价,“在穆圣之后,继吾教之道统于中国,共吾教之真理于中国者,唯介廉先生一人而已”。该论文用较为详实的刘智著作中的主要观点,结合其在著述过程中的创作和出版经历,来尽量还原学术和思想传播过程。文末,该文引述了杜维明对于刘智的诸多评价,来表明文章作者对刘智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贡献的认识和应该享有的地位。

    伊斯兰西道堂管委会主任敏承喜、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张建芳的论文《金陵学派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宗教实践意义——以西道堂历史上的经济实践为例》,认为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史传承并实践金陵学派思想价值的最主要载体,在西道堂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致力于将伊斯兰教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发扬伊斯兰教教义,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兴办教育,走出了一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健康发展之路。在西道堂经济实践的过程中,开放兼容的文化理念、勇于探索的变革思想、共生互利的和谐精神是经济实践与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宗教文化思想与经济实践的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希副研究员的论文《刘智“真一说”的苏菲哲学解读》,认为《天方性理》中的“真一说”是刘智哲学体系的基石。相关论述主要围绕着真宰或真主的体、用、为而展开。论文参照伊本·阿拉比学派后期苏菲哲学或理论灵知学传统的规范性论述,对刘智的“真一说”进行了哲学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正峰的论文题目为《从一多之辩到有无之辩——<天方性理>本体论问题意识的转变》,文章认为刘智《天方性理》图传的“最初无称图”中设了三个问题,并以三个问题的逻辑推进为线索解释苏非认主学的最高本体论原则“最初”或“真体”,即绝对存在、本体。所设问题表现出显著的中国哲学问题意识。论文从文本上分析刘智《天方性理》“最初无称图”中所设的问题,并在苏非认主学语境下与本经首段之所从出的《昭微经》进行了对比,考察了刘智在中国哲学语境下问题意识的转变和丰富,并探讨刘智在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形上体系建设的智慧。

    (四)第四组由高占福研究员主持,丁明俊研究员点评,主题为“明清时期伊斯兰教研究”,发言人依次为:马平(会上发言,未提交论文)、张雪松、丁士仁、韩丹、郭成美、薛龙和、穆卫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雪松副教授的论文为《冈志研究——<白话冈志>导读,《冈志》是清中叶编写的北京牛街地方志,记述了晚明至清康熙末年该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特别是当时的穆斯林人物、传说及重大宗教事件。论文主要谈及了《冈志》作者及相关问题《冈志》的写作时间、流传情况以及《白话冈志》的编写说明《冈志》所记北京牛街的回民人物与职业生活《冈志》中的宗教思想以及《冈志》涉及北京穆斯林大事记。其中宗教思想主要讨论了连班与独班之争、“见月入斋,见月开斋”及性理问题。

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丁士仁教授的论文题为《经堂教育与中国伊斯兰教》,文章认为伊斯兰传入中国始于初唐,直到近代还有络绎不绝的境外传教士涌入。期间,各地区、各民族、各教派、各学派的传教士都贡献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塑造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然而,中国伊斯兰最终选定了玛突勒迪为教义学派和哈奈菲为教法学派,这一抉择要归功于经堂教育的统一。这就要从中国经堂教育的发源和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底色谈起,中国经堂教育发源于中亚,而中亚的伊斯兰文化底色是哈奈菲-玛突勒迪传统,经堂教育在东移中国的过程中,原原本本地将这一文化底色一并移植过来,并将远东的中国纳入了哈奈菲-玛突勒迪的文化板块。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哈宝玉教授、博士生韩丹的论文题为《<教典诠释>与经堂教育》《教典诠释》为14世纪中亚学者塔夫塔扎尼对纳赛菲的《纳赛菲信仰》一书的诠释本,成书于1367年。自传入中国以来受到历代穆斯林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经堂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文章认为《教典诠释》对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教义学有深刻的影响,而其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在于它所阐发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始终没有发生任何矛盾,这充分说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文章也认为对域外文本及其阐发思想的选择同样值得重视

中国回族学会理事郭成美的论文题为《万历两通清真寺碑及明末译经与否的论争》,论文认为嘉兴、泉州清真寺的万历碑刻记述了明末伊斯兰教的衰微现象,对伊斯兰经典的翻译分别提出 “译”与“不译”的不同观点,而历史选择了译经。译经与否的论争,为汉文译著活动扫清了障碍,而汉文译著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学术领域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镇江伊斯兰教协会薛龙和副会长的论文题为《“春风化雨  乡师惠泽”——纪念镇江穆源小学建校110周年》,论文认为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穆斯林知识分子们清醒地认识到单一的经堂教育已不能满足穆斯林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惟有“建学校、办报刊、创社团、搞学术”,方能“启民智、兴舆论、聚人心、促交流”,极力鼓吹和推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为兴办新式学堂扫平了路障,基于此背景穆源小学得以创建。论文通过翔实珍贵的史料,结合部分穆源校友的回忆和作者经年走访所得,对穆源小学的沧桑历程予以回顾,褒扬其“抗战”爱国史和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贡献,寄望百年老校再现辉煌。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博士研究生穆卫宾的论文题为《浅析刘智<天方典礼>有关朝觐能力的论述》,论问提示刘智先生根据朝觐的至高目标,将朝觐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居家之朝、在境之朝、当体之朝、至切之朝,这四种朝觐,是对天方朝觐内容的补充及其内涵的无限延伸。论文最后认为刘智关于朝觐的观点对当今社会没有能力朝觐的人以及思考朝觐的终极目标都有极大启发意义。

    (五)第五组由中国伊协张广林副秘书长主持,潘世杰研究员点评,主题为“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研究”,发言人依次为:冯今源、白友涛、铁国玺、金宏伟、金强、脱建明、冯保全。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冯今源研究员的论文题为《<天方典礼择要解·自序>的几点思考》,论文首先介绍了670字的自序原文,认为这篇序文举意端正,继承先人遗志,弘扬伊斯兰教文明,同时着眼于阐释正教、普及和弘扬正道,千方百计方便读者,最后该序文强调“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引导人们遵习“天方之礼”,做一个懂礼、有礼之人。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白友涛教授的论文题为《中国伊斯兰的“学”与“派”》,文章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学可以分为两大“派”:经堂教育学派和金陵学派,两大学派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经堂教育学派始于胡登洲,清朝中后期定型,金陵学派始于王岱舆,清朝中后期鼎盛,两个学派近现代都逐渐转型发展。两大学派地域性特征都不明显,不适合再细分学派。经堂教育学派以教学为主,阿文波斯文为媒介,师徒相传,口授笔录,规范的课程和教材是主流,重在“传承”——理解经训原文培养伊斯兰经师;金陵学派重视与教外沟通,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对话,个人的思考与创作是主流,重在“变革”——使伊斯兰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能够扎根中国社会。

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铁国玺副院长在会场上宣读了《当代伊斯兰教育的几点思考》的论文,文章认为培养职业阿訇采取的是伊斯兰教教育,目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经学院教育,一个是清真寺的经堂教育。此外还有业余教育,包括网络教育和立足于清真寺的实体教育,此外,相当数量的学术与宗教知识读物也是相关教育的补充和特殊教育形式,优秀图书与教材对穆斯林群众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

上海伊斯兰教协会金宏伟会长的论文题为《先贤刘智与民国时期上海伊斯兰教教育发展的关系》,认为上海伊斯兰教教育成功的发展动力是人才、社团、创新和经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伊斯兰教界在教务人才培训管理及经籍编纂译作方面都已经跻身全国发展前列。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金强副教授的论文题为《中伊学术交往新建构与回族穆斯林学者再定位》,论文认为中伊文明交往历时越千年,虽历经朝代更迭与统治者政策起伏,始终具有吸引对方交往的魅力和保持和平交往势头的能力。地缘政治相近也好,经济合作前景广阔也好,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应该且可以保持高水平和深层次交往。中伊交往的智慧,需要梳理,首先是成果和经验梳理,回族的诞生便是中伊交往硕果的明证,读懂中伊关系应该首先加强对国内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相关学术研究,消弭久存不去的学术空白,并给予合理定位。此外,在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战略下,中国也需要明确自身的文明主体和文化主流,并将从属文明和次文化做通盘考虑,以便在交往中运用好组合策略,发挥综合优势。

    南京伊斯兰教协会脱建明副会长的论文题为《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先驱——刘智》,宋明理学繁盛时期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教外人误解和教内人懵懂同时存在,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出现了以汉语解释和翻译伊斯兰教经典的做法,更多的人从此开始实质性接触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教的本土化在刘智等人的开辟下形成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接下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存,正是循着这样一条路,并与其他民族结成了国富民强、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共同目标。

    南京伊斯兰教协会冯保全副会长的论文题为《刘介廉採辑经书目研究初探》,论文认为《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见于几乎每一种现存的抄本和刊本,每本书的列序言之后和目录之前,标有每个书名的音译和相应的汉文意译,但没有阿拉伯字原文。《天方性理》列有40种书目,《天方典理》中列有45种。论文根据中国经堂教育现存的文献资料, 考证了阿拉伯文文献并对有关研究进行了探索。

    (六)第六组由白贵教授主持,李林副研究员点评,主题为“东南沿海伊斯兰教文化研究”,发言人依次为:金基厚、薛怀国、马斌、张志诚。

    镇江伊斯兰教协会金基厚副会长的论文题为《宁镇扬地区在中国伊斯兰教中的地位》,论文认为南京、镇江和扬州并称宁镇扬地区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这三个城市的伊斯兰教传入几乎是同一时间,并在唐宋时期留下了有价值的伊斯兰文化遗存。明清时期,这里发生了一场以儒诠经的文化运动,形成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并催生了全国最大的伊斯兰书籍印刷出版基地之一。此外,这里的经堂教育、回族现代教育、伊斯兰社团的成立,都走在全国前列。

    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薛怀国副会长的论文题为《从金陵学派“以儒诠经”运动背景浅谈当今怎样做一名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阿訇》,论文提出应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是起作用的阿訇,才符合时代要求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马斌的论文题为《马天民及其<信仰问答>研究》,论文认为“经堂教育”和“小经文字”就是伊斯兰文化在我国本土化的重要产物。解放初期,出生于阿訇世家的马天民阿訇著书立说,推行教育改革,对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作《信仰问答》是一本影响极为广泛的基础读物,同时也是研究小经文字、经堂语、西北方言以及解放初期中国穆斯林思潮的珍贵资料。

    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前秘书长张志诚的论文题为《会通诸家以阐扬伊斯兰文化——敬謁刘智先贤墓随想》,论文从对刘智“今夫见草木之偃仰,而知有风;睹缘翠之萌动,而知有春;视己身之灵明,而知有性;参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必须之理也”这一表述的理解开始,以个人体验、友人交谈和内心所想为内容,有感而发,深切体悟了以刘智为代表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汉文典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遗产价值。

    (七)第七组由姚继德教授主持,丁士仁教授点评,主题为“刘智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发言人依次为:张广林、华涛、丁明俊、丁俊、王锡奎、马文军、郑自海、金存浩、薛元金、沙宗平、安建龙。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张广林副秘书长的论文题为《传承中国伊斯兰文化传统——保护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文章结合国家宗教局相关负责人在太原清真古寺的调研以及对书法木雕《古兰经》三十卷的保护,认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中国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宣传中国伊斯兰文化传统,保护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穆斯林的责任,而保护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南京大学历史系华涛教授的论文题目为《中国回儒文明对话十五年回顾》,论文首先解释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教文明体系不敏感的原因,原因之一是911事件发生前国际政治格局处于调整中,国际阵营不明确,原因之二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对于全球化的憧憬,原之三是中国的人口主体汉族对伊斯兰文明没有清楚的认识。论文进而列举了2000年以来作者所参加的相关文明对话会议,并认为呈现出了如下特点:首先对话双方是共同努力和相互学习的;其次对话是耐心的、低调的,并意在争取长期的理解和相互学习;再次,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处于发展中,中伊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第四,在对话旗帜下,中国最重要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得以聚集,尤其是青年学者。论文结尾作者提出如下难题应该继续加以解决:一是促进中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家关注回儒对话,二是维吾尔族群体尚未被吸收进对话群体,三是缺乏更为成熟的学术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丁明俊研究员、马建福副教授的论文题为《“清真”一词演变看回族伊斯兰文化重构与再造》,论文论及了“清真”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以及“清真教”名称出现,并对回族与开封犹太教“清真寺”进行了考辨,并阐释了明清时期回族穆斯林学者赋予“清真”新的文化内涵以及近代清真饮食文化的形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丁俊教授提交的论文题为《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时代性”问题》,文章认为把握时代精神是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意涵,认为秉承爱国爱教传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化的方向,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千余年的历史经验,也是伊斯兰教今后顺利发展的客观需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要继续顺利传播和发展,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就必须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好伊斯兰教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教义教理的恒数与时代发展的变数之间的平衡,以更加自觉和自信的勇气、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秉承传统,恪守中道,融通百家,涵容万象,努力展现当代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的新气象、新风貌。

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王锡奎副秘书长的论文题为《唤醒责任意识 激发担当精神——“金陵学派”思想在扬州》,从著名经师张中在扬州的宗教业绩,并认为张中和刘智学贯中西、,以儒释经,建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基础,使外来的伊斯兰教最终打上了中国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烙印。论文还列举了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近五年来的工作成绩以表明先贤普哈丁思想及“金陵学派”思想在扬州市广大教胞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端庄书院马文军的论文题为《刍议中国穆斯林文化道统的传承与开新》,文章认为自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日益凋零,经堂教育衰落,穆斯林文化秩序混乱,道统不存,外来思潮蔓延。文章以汉语语境的中国穆斯林为例,重新梳理中国穆斯林文化道统的源流与传承,力求对当下的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发展有所裨益。在结尾,作者提出当前存在全面恢复中国穆斯林文化道统的契机,这符合中国伊斯兰文明的演进轨迹,并应重新建立经典体系和重塑文化道统谱系。

江苏郑和研究会郑自海副秘书长提交的论文题为《清代丝绸之路研究学者刘智》,认为在《天方至圣实录》第19卷中刘智介绍了20个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满足了广大穆斯林对穆斯林世界的了解,应该重新人士刘智开阔的视野和面向世界的理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新战略背景下更应该加深理解。同时,该文提出了刘智生卒年之谜、后人历史之谜,后人碑刻解读之谜,后人寻找工作之谜等。同时本人还提出应该重视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中提到的137种西洋书。

    南京吉兆营清真寺金存浩阿訇的论文题为《就金陵学派拯救困境中的伊斯兰教可能性之浅析》,文章认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发挥着精神慰藉等诸多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许多宗教外内等因素,常常被工具化,妖魔化,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文章认为从金陵学派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中找出能够解决如今伊斯兰教所表现出的两大“毒瘤”——排他性与极端性的解药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薛元金的论文题为《秉承·继承·传承——浅谈伊斯兰教“五典”在回族乡镇社会治理中的“德化”作用》,文章认为强化道德约束、发挥宗教作用,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按照秉承、继承、传承的思路,追溯伊斯兰教“五典”的历史渊源,剖析了“五典”现实吸纳应用的可行性,并结合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基层回族乡镇实际,将“五典”创新提炼为“忠、孝、善、友、慈”五字,还从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利用“五典”的“德化”作用助力社会治理的实践角度,列举了一些成功做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副教授的论文题为《<天方三字经幼义>看金陵学派的宗教文化建构,文章首先对《天方三字幼义》进行了简介,认为其伊玛尼论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核心,而刘智更是通过19个方面来论述伊玛尼包括“伊玛尼之原”“伊玛尼之首”“伊玛尼之心”等,文章的落脚点在于阐述金陵学派中国伊斯兰文化典范,而刘智获益于金陵地区深厚多元的历史文化传统,上承陕西学派、山东学派等经学传统,创建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与中国伊斯兰哲学,完成了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历史建构。

南京伊斯兰教协会安建龙副秘书长的论文题为《浅析先贤刘介廉的修养论——以<天方性理>为例》,认为刘智通过孔门学说论述了一个生活中的穆斯林的修养,和修养的渐进程序,不断在生活中修炼,使修养和功修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修养的理念包括了修养的次第和境界和儒家文明有着普世的真理“经,则天方之经;理,乃天下之理”,而这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文章认为刘智的贡献在于运用修身的概念来诠释伊斯兰教的“五功”,以“尽性”“归真”来要求广大穆斯林,从思想和行为上规范穆斯林的信仰和言行,从而达到世俗与宗教的统一,本土和外来的融合,依据当地特有的儒家文化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并得到了广大士大夫的认可和接受,这就是刘智著述的高明之处,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会议现场提交论文的为,中国社科院李林副研究员的《何以现代?——中国伊斯兰学术传统的现代转向》,南京师范大学白莉副教授的《<五更月>的象征意义研究》,以及王锡奎的《唤醒责任意识 激发担当精神——“金陵学派”思想在扬州》,前两篇论文因时间关系未在会议上做宣读。此次会议收到了多篇来自清真寺阿訇的论文,多位阿訇也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展现了新时期阿訇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交往能力。与会代表在刘智墓前举行了“南京伊斯兰教刘智学院”的揭牌仪式。人民网、中国网、东方网、凤凰网、搜狐、网易等媒体对本次会议做了报道。


载于《中国穆斯林》,2016年第5期,75-79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附件:

穆斯林20165期封面封底.pdf


 

穆斯林20165期目录及文章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