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新加坡文学奖 多元化运作 推动华语文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1-08 18:18:4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

国际出版周报/2024/1/8/007

行业观察

 

新加坡文学奖 多元化运作 推动华语文学发展

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金强 袁雅青

 

新加坡文学奖(SLP)始创于1992年,是新加坡重要且历史悠久的图书奖项,每两年一届。该奖项由新加坡国家图书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家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图书馆委员会共同组织,旨在表彰新加坡作家以中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等多种官方语言出版的杰出作品,对该国本土文学发展意义重大。

1992~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已成功组织18届,已有超过90位获奖者。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之一,新加坡在语言、文化、民族等方面都与中国有深刻渊源。本文介绍新加坡文学奖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海外影响力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聚焦新加坡本土文学和四大官方语言作品

初期(1992~1998年)1992~1998年,新加坡文学奖共举办了7届。最初该奖项为年度奖项,但每年的作品类型常有不同。1993年,该奖涵盖诗歌和戏剧两个文学类型,其他年份基本遵循“一年小说,一年诗歌”的规律,且此时期该奖只颁发给英文作品。此外,每届奖项名称设置也较混乱,分为获胜奖(Winner)、荣誉奖(Commendation)和优秀奖(Merit)。获胜奖级别最高,但并不是年年都有。该时期较知名的获奖作家包括本土作家林素琴(Suchen Christine Lim)和本土著名剧作家哈里斯·沙玛(Haresh Sharma)。

动荡期(1999~2003年)由于经济原因,该时期新加坡文学奖多次停办,只在2000年举办一次,英文名称从The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改为“The Dymocks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该届唯一获奖作品为莱克斯·雪莱(Rex Shelley)的《玫瑰河》(A River of Roses)。

中期(2004~2012年)2004~2012年,新加坡文学奖共举办了5届。2004年可以被划定为该奖的一个重要“拐点”,当年起,该奖变更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并且新增中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组,加上之前的英文组,共计4个组别。改革后的新加坡文学奖不再刻意区分文学类型,所有作品在同一组别竞争获胜奖,最终评出4位获奖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两位共同分享同一奖项的情况。这一时期该奖奖项设置更为明确,除2012年的马来文组外,不再出现多奖项并存的情况。

成熟期(2014年至今)2014~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共举办了5届。这一时期,新加坡文学奖再次调整章程赛制,评奖组别调整为“虚构类”“非虚构类”和“诗歌类”,每个组别再细分为中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4个文种,共计12个小组。获奖者可得奖金1万新元(约合5万元人民币)。奖项设置恢复到初始阶段,包括获胜奖、荣誉奖和优秀奖。

因时制宜多项举措为本土奖项增添活力

新加坡文学奖对于本国文学界意义重大,促进作家对该奖项加以重视,也推动了新加坡文学出版活动发展。不过,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新加坡文学奖也经常因时因势做出调整和改动。

新冠疫情冲击下,调整奖金和举办形式受疫情影响,新加坡文学奖下调了奖金额,并将举办方式由线下调整为线上。获奖者奖金从1万新元下调至3000新元(约合1.6万元人民币),调整延续到2022年。2020年,新加坡文学奖因疫情影响,首次在线上举行颁奖典礼,通过新加坡书籍理事会的社交媒体平台对外展示。

设置特定主题活动近年来,新加坡文学奖都会设置特定主题,如2020年的主题是“为何写”,探讨作家的写作初衷;2022年的主题是“共鸣”,关注文学作品如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2020年,在线上颁奖典礼举办前夕,该奖在线上举办以“为何写作”(Why We Write)为主题的讨论会,邀请入围作家讨论多元性话题;2022年,该奖举办包括中国小说作家研讨会在内的多场活动,彰显了该奖的人文关怀和发展本土文学的目标理念。

设置“读者喜爱奖”自2020年起,新加坡文学奖推出“新加坡文学奖·读者喜爱奖”。读者可通过新加坡书籍理事会网站进行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入围作品。获胜作家均可获得1000新元奖金,读者则有机会赢取购书券。该奖项提升了读者参与度,2022年就有超过4000人参与投票,并最终评选出4部作品。

鼓励本土文学平衡发展 内容题材丰富多元

新加坡的文学作品大多展现现代都市的阅读趣味和闲情逸致,风格优雅空灵,描写了现代都市人在利益、感情等方面的苦恼冲突。纵观新加坡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大部分强化了新加坡文学的精神特质,不过也不乏一些纪实、小众类的作品,整体上日趋丰富多元。

多元化遴选,注重本土民族文学发展新加坡文学奖始终向着多元包容的方向前进。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英语为新加坡的主要通用语言,新加坡现当代作家中近七成都能使用双语写作,其中主要以英语创作的近半。新加坡的主要居民为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等,民族语言发展与传承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从最初只接受英文作品,到对四种官方语言作品一视同仁,其中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自2014年来,该奖的遴选体系也更加完善,为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对于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马来文、泰米尔文文学具有极大的鼓励意义,也对新加坡本土文学多元发展意义重大。

公平对待,无资历限制新加坡文学奖对作家资历基本没有限制,凡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均可报名参赛。2020年,该奖共收到224份作品,47位作家的52部作品最终入围,其中超过半数的作者为首次入围。新加坡文学奖官方网站明确指出,该奖项目标是“通过适当认可新加坡作家在四种官方语言的杰出作品,促进新加坡文学人才发展”以及“在新加坡激发公众对创意写作的兴趣和支持”。新加坡文学奖对作家的获奖次数也不设限,奖项入围及获奖的“常客”有英培安、谢裕民、希尼尔、尤今、吴耀宗等,其中作为新加“国宝级”作家的英培安曾四度获奖,是目前获奖次数最多的作家。

内容主题无限制,政治敏感度较低新加坡文学奖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十分宽容,基本不存在特定限制,新加坡籍作家用4种官方语言写作并已出版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列为评选对象。各获奖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新加坡文学奖对参赛作品风格及主题限制较少。此外,新加坡文学奖对政治的敏感度也较低,涌现出一些涉及政治历史和深刻剖析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以2016年非虚构类华文组的5部入围作品为例,其中有两部与新加坡著名总理李光耀相关;1992年首届新加坡文学奖获奖作品——林素琴的《一把颜色》更是以新加坡“后殖民创伤”为主题创作的图书。

“移民”和与之相关的文化认同、碰撞是重要元素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19世纪前半叶,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移民进入新加坡。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华人人口基本占据新加坡总体人口的3/4。因此,“移民”问题——尤其是和中国本土相关的“移民”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文学创作领域。例如,多次获得新加坡文学奖的知名作家谢裕民的《重构南洋图像》《m40等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此外,与“移民”问题相关的文化认同、思考、追溯也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元素。

本土化运作方式存在劣势 海外影响力有待提升

整体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基础因素限制,新加坡尽管经济发达、文学氛围浓厚,但其文学奖无论是参赛作品数量、作品影响力,还是奖项影响力都处于弱势地位,仅在东南亚地区和华语文学界有一定影响力。

新加坡国家图书发展委员会成立于1968年,一直致力培养本土作家,推动当地文学发展,并举办了亚洲儿童图书节、国家阅读月、“购买新加坡文学图书”(Buy Sing Lit),以及新加坡文学奖评选等多个活动。新加坡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涵盖中文、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4个文种,但遴选范围却局限在本土作者的原创作品之中,非新加坡国籍作者没有资格参赛,因此尽管语言组别多样,但辐射范围有限,不及条件更为宽泛的“东盟(东南亚)文学奖”(S.E.A.Write Award)。与其他遴选范围同样设置在本土的文学奖项相比,新加坡文学奖的影响力也与中国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日本的芥川奖、直木奖等存在一定差距。

新加坡是华语文学的重要“涵养地”,在华文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不过,新加坡文学奖受限于本土化运作,其影响力与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主办的“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世界级华文奖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新加坡目前缺少世界级文学大家,未来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华文作品在中国大陆具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我国关于新加坡文学奖的报道逐渐升温,其中以该奖华文组作家作品的报道居多。新加坡与中国的文化关联性很强,新加坡华人多数是福建籍移民后代,尤今、谢裕民、英培安等知名新加坡籍华人作家在我国较为有名。共同的文化根脉与亲近的华文渊流,不仅让作品的阅读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也更容易使读者产生亲近感。例如,新加坡国宝级作家英培安的作品引入我国较多,《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2008新加坡文学奖获奖作品)、《画室》(2012年新加坡文学奖获奖作品)、《戏服》(2016年新加坡文学奖获奖作品)均已实现引进,并由国内出版社出版。此外,新加坡作家尤今在我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并以游记散文闻名,其作品《绿毛龟》《叙利亚的卖水人》选入了沪教版的小学教材。但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文学奖获奖作品在中国的整体出版量不大,且关注度有限,有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系20222023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出版企业‘一带一路’项目参与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HB22XW011]、河北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带一路’主题新闻传播学一流课程开发及内容建设研究[2023XJJG024]阶段性成果。)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