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曹磊:有感于巴以冲突在中国的舆论斗争

发布时间: 2015-04-29 19:39:08   作者:曹磊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 正值穆斯林斋月期间,以色列又一次对巴勒斯坦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600名巴勒斯坦...

正值穆斯林斋月期间,以色列又一次对巴勒斯坦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6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十几万人无家可归。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巴人的苦难通过互联网投射到中国人的面前。然而得到的反馈却大不相同。中国的穆斯林面对惨状感同身受,在网上发起了控诉、抵制以色列的行动,通过微信群等手段签名抗议,而中国的绝大多数非穆斯林对这个事情基本没有什么反应(本人的微信圈大约有几百人,非穆斯林至少在半数以上,而无一位非穆斯林转发过任何有关巴以问题的内容)。中国的主流舆论照顾到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还算保持中立,而民间舆论则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打击哈马斯的行动。这种民间舆论的分裂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斋月本来是穆斯林一个祥和宁静的月份,类似中国的春节期间,在这个时候发动军事打击伤及大量平民,中国的穆斯林从宗教感情出发,关心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这个很好理解。而中国非穆斯林的民间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则是近些年发生的事。从2008年底的铸铅行动开始,国内民间舆论在针对巴以冲突的问题上基本上就持分裂局面,民间舆论支持以色列的声音开始加强,以后的历次冲突中这种声音越来越强,到现在已经完全盖过了支持巴方的声音。不得不说,巴勒斯坦不仅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在中国的舆论战。这背后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犹太富商控制新闻传媒给中国人洗脑似乎过于简单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上海的犹太人移民和巨额犹太人财产问题,以色列非常渴望与中国建交。然而由于战后第三世界团结反霸斗争的影响,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谴责以色列是“帝国主义在中东侵略扩张的工具”。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关系才有所缓和。1992年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以后以色列的宣传部门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宣传活动。首先,以色列驻华使馆每年都会邀请很多的专家、学者和记者去以色列访问,向他们展示以色列好的一面。这缘于以色列政府的一个特殊计划,名称叫哈斯巴拉(Hasbara),希伯来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解释”,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巴勒斯坦的历史变成以色列政府这一方的观点。哈斯巴拉运动开展到今天总算结出了果实,通过大量学者、记者的论述,中国人对以色列的印象逐步改变,媒体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勤奋、智慧、艰苦奋斗的以色列。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数对以色列抱有好感。其次,配合哈斯巴拉的还有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典型的就是在民众中宣扬一种犹太人优越论的神话。如利用媒体、出版等平台,不断宣传历史上的犹太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给人们制造一种犹太人天生优越的印象,其实这些人有的只有一点点犹太血统,并不信仰犹太教或者本人并不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例如马克思。但仍然被拉进犹太人的行列。前些年充斥大街小巷的一些犹太人经商秘籍、犹太人智慧宝典一类的书,也体现了这些宣传的效果。典型的代表如著名出版人贺雄飞。贺雄飞本人依靠编一些犹太人神话的书籍,赚取了第一桶金。他编写的关于犹太人的书籍有《犹太人韬略大全》、《犹太大亨赚钱术》、《世界著名犹太人传奇》、《犹太人之谜》等等,并且成立了并成立了第一家民间犹太文化研究机构。这些人都被以色列的宣传机构纳入到了宣传计划中,个人赚到了钱,国家也收到了宣传的效果。第三,以色列开展了和中国国家以及各省政府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在这些合作中也不断灌输以色列优越的思想。比较典型的是两国在治理沙漠方面的合作,因为中以两国国土沙漠都占了较大比例,因而在治沙方面合作很多,以色列通过治沙技术向中国人不断传递这样的观点,以色列人能把沙漠变成良田。这样,以色列通过技术援助、文化交流和舆论宣传对知识精英、普通百姓和各级政府机关展开不同的宣传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观巴勒斯坦的宣传活动。今年7月在北京的巴勒斯坦大使馆举行了关于巴以冲突的情况说明会,参会的人员以中国穆斯林为主,这次活动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影响范围只在穆斯林圈内,对于中国广大的普通民众没有什么影响。尽管如此,也是阿拉伯国家为数不多的公开邀请中国人参加的活动。此外,中国穆斯林还发起了一些签名、捐款等活动,支持加沙,但活动分散,目的性不强,空有热情,局限在穆斯林的小圈子内,影响范围十分有限。发出的声音也很微弱。

 

在宣传方法上,每逢巴以之间的冲突爆发,穆斯林的媒体和个人总是转发一些儿童被炸死的画面,以博取普通人的同情。这种宣传对揭露以色列的战争暴行虽然有用,但长期看效果有限。而犹太人组织在这方面的手法高明得多。面对纳粹屠杀他们并没有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诉苦,而是通过拍摄电影、做学术研究、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他们创造出大量堪称经典的文艺和学术作品,让人们享受精神成果的同时,也记住了犹太人的苦难。典型的如我们熟知的电影《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等等,这种方法高明得多。此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通过犹太学者在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精深研究,产生了无数与纳粹大屠杀有关的学术名著,如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等,国内学者都会自觉去阅读这类著作,让人们对大屠杀的认识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些方法在高度、广度上都称得上高山仰止。

 

东侵而整个阿拉伯世界在中国的宣传比起以色列来都显得无足轻重,富裕国家如沙特等,往往就是捐一笔钱,但这笔钱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产生了什么效果少人问津。其他战乱、贫困的国家就更加可有可无。

 

阿拉伯国家要想在这场舆论战当中不输的太惨,必须利用自身的经济、地缘、文化影响力在中国展开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工作的方向不要仅仅局限在中国穆斯林的范围内,而应该打破宗教畛域,把社会的主流媒体、意见领袖、文化名人作为宣传的对象,邀请这些人参观、交流和学习,了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伊斯兰文化,向世界展示好的一面。其次要积极参与中国的社会活动。每年北大都举办留学生的文化节,让各个国家的留学生积极展现本国的文化。韩国、美国、欧洲各国和以色列等国都推出大量精彩的节目,而我印象中只有一两个阿拉伯国家在展台上摆了几件工艺品。再次,要学习和中国各级政府打交道的经验,利用自身在贸易、投资和金融方面的影响力推动国家的形象。近几年阿拉伯国家与宁夏搞的中阿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这还不够,未来的合作也不要仅仅局限在与国内穆斯林的合作,眼光应该更加长远。

 

纯属有感而发,权且做一些探讨。

2014-08-03 中穆网(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穆立场)